航天精神今日谈:
当作为“竞争对手”的兄弟单位遇到难题时,是作壁上观还是出手相助?梁老的选择告诉我们,国家利益当前,摒弃“小我”得失,打开“共赢”格局,“1+1>2”才是“上策”。梁老看似帮对手“排雷”,实质也在帮自己“成功”。这样的“双赢”,单位受益,国家更受益!
梁守槃:神机妙算的“导弹怪杰”
“中国海防导弹之父”梁守槃,人称神机妙算的“导弹怪杰”。他一生形影不离的有两样东西:计算尺和笔。他超凡的“算力”曾在我国地对舰导弹研制中立下“奇功”。
1965年,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指示,要研制能封锁渤海湾的导弹。
当时有两种方案:一是从岸的两边发射导弹,只要射程能达到几十公里即可,这是兄弟单位坚持的方案;而航天三院认为,百公里射程更有利于作战,对今后也有利。两家单位实力都很强,意见相持不下。上级最后决定:两个方案同时上马,谁先搞出来,谁的好,就用谁的,代号分别为“海鹰一号”和“海鹰二号”。
1966年12月,兄弟单位的“海鹰一号”被运到海边试射,前两发打出去便没了踪影。大家以为天气太冷影响雷达工作,可次年5月又打一发,还是不行。梁守槃在现场围着发射架仔细察看,拿起笔主动承担起排查问题的复杂计算,随后提出,让工人师傅用钢锯把导弹架导轨锯短1.2米,并调整好角度。
这就解决了?看着大家怀疑的眼神,梁守槃说:试一下不就知道了?弹上架,瞄准目标,发射!成了!!
原来,这个导弹发射架是参照国外款式设计的,总长5米,由于发射架过长,导弹发射时会产生剧烈振动导致雷达撞坏、发射失败。独具慧眼的梁守槃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给出最巧妙的解法。
“海鹰二号”发射瞬间
之后,三院的“海鹰二号”用该发射架发射,连打几发均获成功!战斗力令“敌”胆寒!梁守槃这位“导弹怪杰”的“奇招”令大家十分钦佩,而他从大局出发、无私帮助兄弟团队的高风亮节,更被传为佳话。
来源:中国航天科工
《国家记忆》
《梁守槃院士传记》